- 发布人:qzjy
- 时间:2008-11-12
- 点击:6926
- 来源:[db:来源]
???????? 作者:张? 林(老师)??????????????????????????????????????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珍惜生命,了解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让视障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生命的价值正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盲校语文教材中都不同程度地包含有对生命价值的体验与思考,处处隐藏着生命教育的契机,使得语文学科成为最利于渗透生命教育的学科。下面本人结合平时的教学案例谈谈在盲校语文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发现生命教育的契机
语文教师要对所教的教材有系统的了解,寻找其中可以渗透生命教育的契机,从而在备课时设计渗透生命教育的环节。目前盲校教材中有很多可以影响感染学生的优秀范文,这些范文或者是作者对生命的体验,或者是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如我在给高一盲班上《我与地坛》时,先是通过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史铁生是一位肢体残疾,曾经饱受多种挫折,但都能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人生,乐观勇敢地生活,从而走上文坛,写下了很多励志散文,《我与地坛》正是作者的一篇自传性质的散文。当学生听完我的介绍后,都嘘叹不已,对作者的经历非常好奇,于是阅读课文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等到读完课文以后,我让他们说说作者的情感经历了哪些阶段,是怎么度过人生低谷的。学生们都很积极的发言,一反平时的沉默寡言。我知道这是因为教材对他们起到了教育的作用,同为残疾人,这些盲生肯定也经历过作者那样的绝望,甚至是轻生的念头。学生从作者的文字中明白了家人对自己的牵挂,明白了自己的命运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的。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很好的材料。抓住了教材的特点,渗透生命教育自然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语文教材中类似的素材还有很多,像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义》、毕淑敏的《感悟生命》等等都应该成为我们渗透生命教育的切入点。
???? 二、巧妙设计语文活动,开发生命教育潜能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对课文的分析,语文课是体现人文精神的课程。语文老师要善于把语文知识的讲解转化为一系列的语文活动,从而大胆开发生命教育的潜能。视障学生由于身体的缺陷,他们活动的范围和形式有所受限,但仍然可以开展多项语文活动。如: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在学习现代诗单元时,我一直苦于分析诗歌,后来干脆让学生从本单元的诗歌中挑选一首加以练习,在班级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学生通过对《再别康桥》、《死水》、《致橡树》、《雨巷》、《我愿是激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诗歌的朗诵,领悟到了诗人要传递的情感:有对母校的留念,有对爱情的感悟,有对国家的热爱,有对生活的认识。这些感情如果由我分析给学生听,可能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接受,但是诗歌是适合诵读的,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自我领悟到了作者的情感,既完成了诗歌教学的目标又掌握了诗歌学习的技巧,这正是对学生潜能开发的一大表现?;Υ蠼淌谠懒倒肮刈⑸攀墙逃谋局仕凇薄I逃紫扔Ω镁褪嵌匝纳慕逃虼擞镂目翁弥兴杓频囊幌盗械挠镂幕疃?,一定是旨在开发学生潜能的活动,能够对学生的生命起到积极作用的活动,是学生易于参加也乐于参加的活动。学生通过参加语文活动,可以获得愉快的体验,体验到生命的乐趣和价值,这不正是在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吗?语文老师可以设计的语文活动很多,像排练课本剧、三分钟演讲、课堂辩论、讲故事、办班报、看电影写观后感等活动都是比较适合视障学生的。
三、广泛开展阅读写作,拓展生命教育空间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课的重头戏,也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最大考验。语文老师给学生设计阅读练习时,可以挑选一些人文色彩较重的材料,这类材料既能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又能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我曾经给学生的阅读材料中有《永生的眼睛》、《借你一个微笑》、《最美好的礼物》、《剥豆》、《梯子》、《父亲》、《老二哲学的况味》、《珍珠项链》等。这些材料选材都是和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队郎难劬Α吠ü嫠锶柘籽劢悄さ氖录8嫠呶颐且桓龅览恚荷募壑翟谟诜钕??!督枘阋桓鑫⑿Α吠ü晃焕鲜Φ囊桓鑫⑿ψ艘幻蠼墓适赂嫠呶颐牵阂⑿ψ琶娑陨??!蹲蠲篮玫睦裎铩吩蚴歉嫠咚耍焊璞冉邮芨钊丝炖帧H绻到滩闹械乃夭幕共还欢嗟幕埃敲次颐腔箍梢酝ü亩亮废案峁└嗑哂猩逃壑档牟牧希佣蟠笸卣沽松逃目占?。学生通过补充的材料,可以阅读到大量对亲情的感悟、对友谊的理解、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的文章,这必将引发学生自己的思索,从而内化他们的思维,所以阅读练习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作对题目,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充分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内涵,这才能起到以阅读促进教学的目的。
古人说:“文以载道。”学生的作文往往是学生思想的最直接的反映。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正是通过他们的作文体现。作为语文教师要设计好作文题目,选择学生能够发挥的话题充当作为训练的项目。如每到“三八妇女节”,我校总会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母亲”的征文,到“教师节”,又会开展“感恩老师”的征文。通过此类的征文活动,引导学生对他人的生命的尊重,从而形成“尊重生命,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生命价值观。语文老师还可以设计“微笑着面对生活”、“逃避与面对”、“挫折”等类似的话题,鼓励视障学生敢于正视挫折,战胜困难,超越自我。今年的汶川大地震后,我设计了与地震相关的好几个话题供学生选择,如《当地震来临时》、《五月的忧伤》、《汶川,我想对你说》,这些作文题目无一例外都需要学生去关注地震,关注灾区,我设计这次作文就是想让视障学生也能学会关注社会,关心他人,思考生命。奥运会后,我让学生写《精彩一刻》、《我眼中的奥运》、《奥运在我家》等作文,设计的初衷还是想让学生能够关注生活,关注他人。其实,这些作文,可能很多老师都让学生写过,但很少有人是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出发。事实上,我们现在要做的并不是重新设计作文题目,而是重新审视作文题目,从而阐发出生命教育的视点,引导学生“感受生命气息,关注生存状态,关心生命价值和质量”。
四、大胆走出校园, 拓宽生命教育渠道
寄宿学校的盲生,由于生活面窄,社会体验缺乏,对生命的理解比较片面,对生命的价值估计不足。语文老师要大胆将课堂拓展到室外,带领学生到校园走走,感受鸟语花香,感受到自然界生命的奇妙。还可以更大胆一点,将学生带出校外,到学校的按摩院看看,感受按摩职业的价值,听听客人对盲人按摩的评价,从而激发盲生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可以带学生到市场转转,感受浓浓的生活气氛;可以带学生到公园走走,感受大自然的风光,感受与人相处的乐趣,感受社会对盲人的关心等等。视障学生的自卑心理正是由于他们的社会体验太少,与人交往不多以至于自我评价不高形成的。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可以带学生走出校园,多点实践内容,那么我们就可以随时在实践中渗透生命教育内容,这样就可以大大拓宽生命教育的渠道了。
总之,盲校的语文教育是最适合渗透生命教育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广大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结合,探索出一条切合盲校实际的语文教育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