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人:qzjy
- 时间:2008-11-12
- 点击:9822
- 来源:[db:来源]
作者:徐水机(老师)?
?培养听障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二十一世纪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数学教学从听障学生入学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听障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听障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谈谈几点看法。
???? 一、重视培养听障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一条规定给我们指出培养听障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就从下面两方面进行分析:
(1)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听障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从听障儿童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处于直觉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听障儿童入学后,在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进程中,其思维仍带有很大的形象性,直至在良好的特殊教育条件下,在基本掌握了语言之后,抽象思维才能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听障儿童,由于缺乏语言的帮助,在思维过程中,分析事物时,常常缺乏条理性和全面性;综合时,往往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推理时,往往混淆事物的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区别;在比较中,难以确定两个事物中的可比因素,往往多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而忽视其质量方面;判断往往忽略必要的根据。正常人在出生后,生理器官及其功能不断发展,言语活动器官也随之发展,并在与人的接触过程中,不断接受语言信号的刺激,逐渐地掌握了语言。听障儿童由于耳聋,影响了言语活动器官功能的发展和接受语言信号刺激的条件。他们不能象正常儿童顺利地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进行言语活动,成为有耳不能听,有口不能运用语言进行言语的聋哑人。
根据研究表明:正常儿童出生后2个月,就能区别声音;7至9个月,就会用手、头或声音对词和简单的句子作出各种适用性的反映动作。9至12个月,儿童进入言语萌发阶段,明显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出现了四个声调。儿童1岁到1.5岁的时候,他们的听觉器官已经能根据一定的交往情景来领会、区别语音,甚至局部地发出一些复合的声音来。1岁到1.5岁,处于学习单词句阶段。1.5岁至2岁,处于学习简单句阶段掌握最初步的语言。2至3岁,处于学习复合句阶段,掌握最基本的语言。儿童到6岁,言语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他们通常能正确的发音,并能运用较丰富的词语(900至3000个左右),基本能运用一般的语法结构,在其言语活动中已能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知识、思想、情绪、愿望,能进行语言交流。
如果一个儿童一生下来就聋或3岁前便造成了严重的听力障碍,他的言语正常发展的条件便不存在了。他的有声言语的发展便遇到了极大的,甚至是在自然状态下难以逾越的障碍。他与人们的交际便向另一种方向——表情、示意、指点、比划、动作模仿的方向发展,不能掌握人类的正常语言。因为,听力障碍儿童不仅交际功能有限,其抽象思维也难以发展起来。所以,听力障碍儿童言语的发展不同于正常儿童,只有在特殊教育的条件下,他们的语言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听力障碍儿童语言的发展,以培养听障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听障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听障学生的思维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认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听障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听障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听障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比和比例等概念的教学,通过教具演示,听障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听障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学生已有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知识,以及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听障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听障儿童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听障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出现的一些表格,让听障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的一些感性材料。
??? 二 培养听障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听障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听障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听障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听障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听障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注意这一点,教材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有意激发听障学生的思考,不但能促进听障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能逐步防止听障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研究:
? (一)培养听障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听障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听障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时,就有初步培养听障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听障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听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听障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听障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死记硬背虽然在前一段时间记得,“懂”了,可听障学生的遗忘率很高,过一段时间却都忘了,不懂了。而且,如果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 (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听障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听障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听障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有效地改正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听障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听障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哪个位置上,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可以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听障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听障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听障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听障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听障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听障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听障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听障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 培养听障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听障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解听障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听障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如“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听障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有“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确定上面的判断是不是正确的。
总之,在聋校数学教学课改中,在培养听障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时,应充分认识培养听障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和重要性,加以重视。必须把培养听障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 ???????????????????????????????????
?参考文献:
1.新编本《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聋校教育学》吉林教育出版社
?4.《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版
?
?
?
?
二00八年十月二十日
?
?